学习掌握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若干思考

来源:世纪桥 2018年11月05日 00:44

李孝阳,周青青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髓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深入学习掌握运用讲话,就要自觉领悟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方法,努力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谋事创业求真务实。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人本立场;两个必然;社会基本矛盾;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2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既生动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髓和核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讲话,搞好理论武装、促进实践转化,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一、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努力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立场是人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解决的是为什么人讲话、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世界中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在社会利益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某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不能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思想上存在模糊或错误认识,甚至把党和人民对立起来,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脱离人民性来理解党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甚嚣尘上,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

立场不牢,地动山摇。正是为了应对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的诸多严峻挑战,破解党内存在的诸多难题,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与实践内涵。他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P.367)“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P.101)这些论述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视野,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的深刻把握。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一是我们要牢记立党为公的宗旨誓言。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人运动中产生的,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其政治立场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什么时候,立党为公的宗旨意识决不能淡化。二是我们要坚守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着眼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着眼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换,始终强调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好防腐拒变的历史课题,实现执政为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高度关注在革命胜利后如何防止党内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和腐化变质的问题。1944年3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不久,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随后在延安和一些解放区相继演出了《闯王进京》、《九宫山》、《甲申记》等大型话剧。1945年7月,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和黄炎培进行过一次关于兴亡周期律的著名谈话。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回顾这段历史时强调,“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2]可谓是语重心长、振聋发聩。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其中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要求我们牢记“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2]一方面要增强思想认同,牢固树立群众史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另一方面要增强情感认同,对群众抱有真挚情感。我们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自觉走群众路线。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观点,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中国梦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出来。当前,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学者借此极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反对我们“走俄国人的路”,要求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实质是砍旗,引我们以英美为师;有的学者想方设法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质疑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中国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 “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不能再继续改革了,这实质是抹黑我们的旗帜,扰乱我们的思想。

面对政治意识形态、理论领域的复杂形势和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习近平站在历史、时代和政治的高度,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1](P.7)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P.21-23)指出在中国未来走向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这些论述为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导。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饱含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思想,领悟其中饱含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思想,我们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社会主义总是在曲折中开拓前进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强东弱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在批判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历史时代,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时代。“随着冷战结束,西方敌对势力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共同地集中地转向了我国”,“随着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两种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矛盾对立的主要方面,成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遏制的主要对象,也必然带来我国应对和反遏制的尖锐性、复杂性和艰巨性。”[3]这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政治定力,而政治定力来自于对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的把握。我们党历代领导核心始终强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4](P.45)2012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P.15)当前我们一些同志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思想上要么封闭僵化,要么全盘西化,行动上忽“左”忽右,根本原因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我们学习系列讲话,就要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站在两种社会制度、两种前途命运相互角逐的政治高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反对和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言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也是充满着矛盾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性阶段。但正如党的十八大所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这些既是风险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针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突出问题,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和方法,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著名论断,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他在中央政治局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他提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防和军队改革单列一部分,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

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蕴含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一是要坚定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精神,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深刻揭示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下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P.101)但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二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习近平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4](P.94)在改革中我们要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坚持历史决定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重视改革的系统性、广泛性、持久性。三是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不是改向,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

四、学习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努力做到各项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

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规则、路径、程序和手段,在本质上是主体化的客观规律。思想方法与认识论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物到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实践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认识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识是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为实践服务,只有以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成功。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主义与实事求是是根本对立的。正是鉴于现实实践中的主观主义乱象,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路线上升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明确强调: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深刻把握。“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5]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然要求树牢求真务实作风。“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是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6]

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实事求是精神,一是我们要更加重视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多次到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问题,集思广益,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当代社会剧烈深刻变化,我们要更加重视和改进调查研究。二是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理论上一套、行为上另一套,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的人片面理解理论与实践,片面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否定理论的普遍性指导性前瞻性,歪曲二者的辨证关系,这些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是理论联系实际,勇于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矛盾问题,强调以重大问题为牵引加强研究,以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体现了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政治勇气、务实为民的价值追求和真挚情怀。比如,在民生建设方面,指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较多;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指出在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身上存在“四风”问题,反腐败形势复杂严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力掀起反腐风暴;在部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部队结构和功能不够优化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系列讲话不回避这些矛盾问题,总是善于抓住这些问题鞭辟入里进行剖析。我们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搞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符合客观实际,顺应群众意愿,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求实作风干事业创佳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12-27.

[3]曾祥云. 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必然性[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4).

[4]毛泽东自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 求是,2010,(7).

[6]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 学习时报,2012-05-28.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