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来源:世纪桥 2018年11月05日 05:10

李姣

摘要: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取得不错成绩,这与全国人民坚定的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和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我党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明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它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统一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46-02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精神动力,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新的内在统一,在新时代条件下他们的有机统一载体文化体制也在不断革新。文化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表现,在时代发展进步的今天,落后的传统文化体制日益阻碍着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阻碍先进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落后陈旧的文化生产关系。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党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文化改革的经验延续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同时又有了深化和发展。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涵义及相融合的前提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涵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每个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都深深地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1]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不曾中断并且还保留着自己的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第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华民族的儿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次次挺身而出救国家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二,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方面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第三,知行统一的品格。“力行近于仁”的儒家文化,内涵丰富的表达了行动重于言论的实践论和认识论思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现中国化,是要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但更重要的是与本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第四,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在新时期,正因为有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才有了国家现代化实现的可能。第五,团结和睦亲邻,人人尊老爱幼的社会规范。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这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沉淀后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精髓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中国具体国情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实践,使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基础与文化底蕴。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统一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统一化包括坚持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和目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包括理论形态的具体化,理论内容的具体化,坚持和发展运用社会实践的具体成果来检验。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融合的前提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蕴含思想的深刻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它们两者有相互借鉴的基础,因此两者就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对和谐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强调的“以和为贵”的相处方式中以及君王把“和”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判断标准中就能体现出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要达到人类和谐的最高境界只有到共产主义,说明追求和谐是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目标。在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古人就曾说过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靠的就是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公正的社会环境抗争过程中形成了坚忍不拔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并将它们凝聚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从外国传进中华大地后,其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正确理论和不断纠正错误的复杂过程中形成的。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有迹可循,这条路走的异常艰难,但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党才能战胜困难,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着一个个伟大奇迹,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的境界。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有机统一

我们在赞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时,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本国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导向,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走向未来。在认识和把握历史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当把文化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用历史去阐明文化。一方面,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这一传统文化又必然带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滞后性。[3]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和揭示思想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这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因为它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它的科学性已被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证实。以古鉴今,我们才知道今天的由来,珍惜进步的成果;以古鉴今,我们才懂得如何古为今用。对待本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思想、学说、人物、事件以及全部物质精神遗产,我们不仅有珍惜和继承的义务,更有更新发展的责任。我们既不能以看客的心态一味挑剔,求全责备;也不能以保守的心态简单的维护,无限拔高。关键要站在当代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把前人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基础,把前人的失误当作自己的教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面向现代化,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生生不息的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精髓思想不能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它始终根植于各国国情,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在把其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其理论,要有一种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三,培育开放兼容并蓄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东西方不同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又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做到“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真正的学习借鉴,只能是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择善而从。

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最新的体现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文化体制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成为整体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高度做出了意涵丰富的解析并指明了未来文化发展的路径,为以后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我们需要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因为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和积累的功能非常重要。[4]

最终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作出的重要部署为目标,为未来十年的文化发展勾勒了蓝图。这样的蓝图使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在新时代得到了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国炎.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列宁.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

[3]杨瑞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看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研究,2011,(10).

[4]张颐武.文化体制改革是整体改革的重要一环[J].前线,2013,(1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