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尔晴该死?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2018年09月06日 17:56

...儿私照曝光 王尔晴和外籍老公秀恩爱

马文

坐地铁,隔壁女生聚精会神读公号,我用余光瞄了一眼,标题是《为什么尔晴早就该死了》。

从上周晚上开始,朋友圈里满是咒骂尔晴和纯妃的人,还自发制作了不少以尔晴为发泄对象的解气表情包。对于一个刚刚从第一集开始追《延禧攻略》的人来说,这种被全民剧透的感觉,的确有些悲剧。

有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甄嬛传》才是中国的历史正剧。在今天的影视环境下,要表达一些内核严肃的东西,还真需要换一个壳。宫斗戏流行,是因为如果要表述那种单一权力核心结构里的互害生态,没有比后宫这种半禁闭的空间更合适的了。贵妃远比朝堂要吸引眼球,也因没有退路而更为极端。

现代中国人活在不同的幽闭空间之内。空间的逼仄,造成了权力结构的高度畸形。住房紧缺,年轻人要和父母相依为命,小居室大家庭,就会存在权力从属的纠结和冲突。而在职场上,生活成本的高企又使得办公室内的权力斗争公开化。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从一个权力空间进入另一个权力空间。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畸形关系的体认,让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从贵妃争宠的话题中轻易找到自我。

《延禧攻略》的火爆正源于此。宫斗戏,只要能将权力异化人性的母题表达得八九不离十,就差不多足以引发共鸣了。在本剧里,主人公特地设置成了外来者的形象,“为姐寻仇”,这样一个迥异于体系之外的角色,更容易铺垫出形形色色的权力冲突。并且,比较《甄嬛传》中主角最终融入体系和成为体系的设置,这样的设定,更能够激发观众同情。

这就成了今天朋友圈里要处死尔晴的愤怒之源。《延禧攻略》是标准的经典闭合剧本,剧本的主要张力和矛盾是显性的:一个善良的、不与权力体系同谋的、聪明的主人公,如何与那些邪恶的、逐渐堕入邪恶的反派作斗争。在中国影视剧中,这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观众情绪调动手段:正邪永远都在对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们都活在一个标准的权力单极体系之中。多数人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正义观念。这样的结构里,没有人会倾向于在现有规则之内来解决问题,规规矩矩走程序正义,走协商互利共赢。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套不可能被颠覆的权力结构。

就像在宫廷后院。后宫,是前朝权力结构的伴生品,中国人似乎特别理解和认可这样的权力结构。贵妃之间的人际冲突、成败得失,没有什么中间派生存的可能,也没有友好协商、一团和气召开个胜利大会、达成一致的可能。甚至,对于现在的处境,也没有人想办法去更改,因为不论是编剧、观众还是演员都默认,这一套处境是不可更改的。

《延禧攻略》设置了一个秦岚扮演的皇后角色,编剧为她注入了最大的善意: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不疾不徐,也尽力承担好一个皇后理应承担的维稳责任。在后宫的现实权力结构里,这的确合理,如果后宫之中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成一朵白莲花,在现在的设定里,只可能是掌握了理论上最高权力的皇后。

但即便是皇后,也难免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惨死。其根源同样是这套自己无力改变的丛林规则。我想,编剧和原著作者在一开始就想明白了,要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愤怒,就要先把全部的善念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再让她惨死。

一部呈现权力结构泯灭人性的剧本里,必须有一个人负责担当惨死的白莲花,有一个人负责半路黑化以证明体系绝望,还要有一个处处开挂、既置身事外又身处其中的女主角。

最近翻看了吴宇森早期的经典黑帮电影,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早年周润发以英气勃发而又略带坏笑的表情,让观众忽略了,在黑社会的权力体系里,这个角色也并无真正的正义性。但电影成功调动起观众的那种朴素正义的情绪,并认可那个以暴制暴的逻辑。但这种同情到了海外,又会面临文化上的隔阂。

真正熟谙中国观众心理的文艺创作者,都应该学会利用这套权力心理。《延禧攻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每个小冲突之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个微型的三角对立:大到贵妃争宠、小到丫鬟斗气,都是沿用同样的权力结构和矛盾沖突,带动剧情一路向下,最终让观众沉浸在以暴制暴的发泄式热情之中。

有段时间,我特别爱看一类短视频,视频标题一般都是“小伙不赡养母亲,被XX大哥当面教训”,或者是“小王欠债不还,XX大哥果断出击维护正义”。孝子、老赖、小三等等,这类视频的选题,无一例外都是体制规则无法触及的地带,并且以虚构一个“有情有义大哥”的角色,来用暴力解决一切。

这类视频一度备受人欢迎,几乎期期十万加的播放量。如果用权力结构视角来评判,倒是可以理解。不论是家庭伦理、朋友借贷伦理还是夫妻关系,都是一个个封闭的权力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大家都默认内部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一个。倘若这个关系解决不了,各方利益无法平衡,于是,只能期盼外力来个彻底解决。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