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走的太平洋和增收的K11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2018年02月20日 22:00

败走的太平洋和增收的K11

卢华磊

电商的冲击和转型的速度,最终让同处于上海淮海路上的两个商厦,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

开业于1997年的淮海路太平洋百货,将在6个月后结束运营。这对于上海最著名的商业街而言,是一个不利的消息。在此之前,淮海路上的芭比大厦已经空置一年,而曾经风光无限的伊势丹和宝马展览店不久前也关门谢客。

而同处淮海路、2013年开业、面积仅3.8万平方米的K11艺术购物中心,却创造了单月100万人流的纪录,并成为上海潮人的聚集地。这也为“淮海路衰败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例。

一方的衰落映衬着一方的兴盛,折射的是不同的经营之道。

太平洋百货隶属于台湾远东集团,一度是大陆市场最大的台资连锁百货公司,顶峰时期,其曾在大陆开设12家百货商场,覆盖了上海、无锡、成都、重庆等城市。

但在过去的数年中,这些百货商场或更名或倒闭。例如重庆太平洋百货更名为远东百货,大连太平洋百货更名为连太百货。而在2013年10月,成都太平洋百货因租约到期而关店退出,以同样原因结束营业的还有位于天津和无锡的远东百货商场。

现在,大陆市场以“太平洋百货”名称经营的百货商店仅存3家。如果6个月后淮海路百货店退市,则市场上将仅剩下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与不夜城店两家。

太平洋中控董事长黄晴雯在今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远东集团内地市场的12家店已缩减至9家。太平洋SOGO百货营运总经理汪郭鼎松表示,内地9家店的业绩在电商冲击和经济低迷的局面下衰退了8%~9%。

衰败的并不仅是太平洋百货,在今年4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物业租金不断攀升,人力成本持续上涨,转型投入压力巨大的环境下,百货行业整体经营增长趋缓,闭店潮也在延续。在2011年~2015年的5年间,全国150家连锁百货企业的关店数字分别为10、15、22、40、100。

百货业的衰败原因,一方面是电商的冲击,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电商市场迅速扩张,这势必影响一部分线下市场。另一方面,这也和中国百货店的招商方式相关。一般来说,国内百货店采用联营模式,招募品牌商入驻百货店,通过收取固定租金或销售扣点盈利。在这种模式下,百货店毫无特色,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那几个熟脸的大众品牌。

因此在数年前,超市和娱乐等业态的购物中心,已成为传统百货商店转型的目标。比如去年王府井百货对其大楼进行改造后,转型成为“购物中心式百货店”,并在成都推出其首家购物中心。

而在上海,一个转型成功的案例是和太平洋百货同处于淮海路上的K11艺术购物中心。6年前,K11的名字为新世界大厦,和太平洋一样主营百货商品,但在2010年,新世界集团花费4亿元人民币对其进行了改造。

到2013年重新开业时,K11已经变成了集合众多餐饮、都市农庄、艺术展示等元素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当然,K11最具特色的部分,还在于其地下三层开设的chi K11美术馆,这个3000平米的展馆里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例如2014年3月这里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大展”,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师展品,展览3个月内的观展数超过34万人次,使商场营业额增长30%。

就在太平洋百货淮海路店传出关店消息前一周,chi K11美术馆举办了名为“BAGISM包·当代”的包袋快捷艺术展。在这次为期3个月的展览中,他们将展览超过350件包袋艺术品,并希望以此形式将时尚和艺术相结合。同期举办的还有中国著名的人像摄影艺术家肖全的摄影展。

在K11创办人郑志刚看来,K11将以博物馆零售的业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也都涉及零售,这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就看你们怎么去看待它。你一定要把它当成百货的话,我不可能影响你。”

在郑志刚的计划中,上海的K11只是第一步,2018年,将投资10亿美元,建造19座K11商业项目,进驻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沈阳、贵阳等城市,打造超过16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

在百货业凋敝的当下,这样的数字,让人深思。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