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视角下贫困妇女脱贫对策探究:基于湘西州的调查

来源:消费导刊 2017年08月11日 14:49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探究

张明星

摘要: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妇女作为家庭最重要组成单元,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农村妇女脱贫不仅提高了自身地位和家庭幸福指数,而且有效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本文通过对湘西州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精准扶贫的调查,分析其致贫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出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湘西州 贫困妇女 精准脱贫 对策

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是人类共同发展的主题和衡量社会进步重要标尺。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妇女地位和权益,将“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政府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脱贫成绩斐然。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妇女脱贫,不仅关系农村妇女自身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关系到家庭和谐幸福。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妇女具有二重性: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只有调度好二重性,才能保障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和农村妇女合法权益。

一、湘西州農村妇女发展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唯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精准扶贫”主战场。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总人口296.53万人(农村人口150.09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81%,男女比例为51.3%、48.7%。该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2:31.2:53.6,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3元。低于同期全国和周边各省市(2016年仅高于铜仁市)。见表1所示。

事实证明,越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出越多。湘西州作为全省最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劳务收入,占可支配收入80%。劳务经济成为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劳务输出大军中男性比重大,留守在家妇女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78%,农业生产“女性化”明显。2015年,湘西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1779人,贫困妇女243926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33.3%,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妇女人数比重达90%以上。贫困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湘西州妇女贫困的显著特征。

二、妇女致贫原因

(一)文化素质偏低,观念守旧

1.文化程度低。湘西州作为典型山区农业州,地广人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该地区基础薄弱、教育成本高,民族地域性和文化局限性以及父系血统的社会结构,对女性教育轻视,文化偏低。2015年,对部分乡镇建档立卡18-55岁1369名贫困妇女文化程度抽样调查:文盲半文盲占13.4%,小学文化占41.4%,初中文化占36.7%,高中(包括中专)文化占4.4%,大学文化占3.9%。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妇女占96.4%。

2.观念守旧。一是农村女性坚持“男主外、女主内啭统观念和坚守“嫁鸡随鸡”婚嫁理念。女孩嫁人后就随偶而安,重心偏向家庭。男人外出挣钱,妇女照顾家庭。“半边天”撑起家庭整个天,农业生产进入“女性农业时代”。妇女成了家庭顶梁柱、生活主心骨、生产主力军。农村妇女收入低、来源单一。对贫困妇女抽样调查统计,2.7%有劳动技能,82.3%以传统农业技术种养(34.3%妇女缺乏农业知识和技能)。家庭收入比重中,女性收入仅20%,80%收入来源于男性。二是“家本位”优先“人本位”。农村女性结婚后,男人就是依靠,围绕“一亩三分地”生养后代和照顾老人。以苗语或土话为母语,与外界沟通交流少,自卑和守旧使其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少。对已婚贫困妇女调查:54.3%在家劳作,36.8%外出务工。

(二)发展动力不足

1.创业意识淡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女性成家后,就依附于男人,相夫教子,立足并满足于现状。其创业调查中,60%没有想过创业,30%想过创业但缺资金或技术,10%实施创业行动。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62.36%农村妇女向往参加培训,真正实施者仅10.78%,从来没有参加技能培训达55.87%。

2.缺乏资金与技术。贫困与否,先决条件最重要。湘西州正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所限,缺少资金和技术,造成贫困家庭多、贫困基数大、贫困程度深。据调查,因缺技术和资金致贫占贫困妇女72.3%。

(三)因病致贫

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艰苦,医疗设施落后,农村妇女缺乏自我保健意识,风湿病、妇科病等已是常见病种、“两癌”发生率高。据调查,贫困妇女患有妇科病达50%以上;不知道自己患妇科病为16.26%;无钱治病者为14.99%;14.69%未检查过身体;70%从未购买医疗保险。从“两癌”免费检查和发生率看,35-64岁女性,已接受免费检查人数占72.3%,患有宫颈癌、乳腺癌患者405人,癌前病变者205人,检查患病率超过45%。因病致贫占贫困妇女14.6%。

(四)因学致贫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证明:越是贫困家庭,其后代贫困比重越大、机率越高。湘西州贫困家庭比重大,加上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宽松,家庭子女较多,因学致贫比例高。从贫困家庭规模看,3-5人占55.1%;6人以上占42.8%,3人以下占2.1%。35.2%家庭有子女读书,其中:一个孩子读书占34.22%,两个孩子读书占61.95%,三个孩子读书占3.52%,三个以上孩子读书占0.31%。63.2%需要照顾一个或以上老人。贫困家庭妇女既要下地劳动,又要养育儿女和照顾老人,所以普遍存在体力劳动重、抚养任务重、精神负担重等问题。

三、贫困妇女精准脱贫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服务扶贫体系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完善包括妇女在内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由“养儿防老”向“社会福利啭变。加大对基础公共事业投入,完善农村公益性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水平和能力。三是充实农村文化享乐设施建设。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能量,丰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妇女自强自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等观念,宣扬妇女卫生保健和科学育儿意识。

2.强化妇联组织作用。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与服务妇女、代表妇女根本利益的群众组织和平台,具有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妇女干部比例。发挥妇联“两大独特优势”,把农村中女能人、女强人及热心妇女吸纳到基层组织,并保障基层妇联工作有序进行,发挥“领雁人作用,壯大妇女力量。同时,加强村级妇代会组织建设,发挥“妇女之家”的“连心桥”作用,引导贫困妇女勤学活用扶贫相关政策,把政策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行动,使扶贫组织工作更具活力、更可持续、更有成效。二是创新发展妇联组织,提高其服务能力。农村经济新常态下,妇联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组织机制,实现农村全覆盖,构建纵向城乡统筹、横向内部条块融合的立体式服务型组织结构,激发其活力,提升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发挥职能作用,为贫困妇女做好扶贫服务功能。三是实施“精准扶贫”对接机制。贫困是精准识别的前奏,致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掌握贫困妇女贫困之因,才能精确帮扶、对症下策,才能做到扶贫精准到位、精确到点、帮扶到户、落实到人,实现真正脱贫致富。

3.壮大农村基层组织的帮扶作用。一是发展合作社。以“合作社+”模式,抱团生产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帮扶贫困妇女走向富裕之路。二是鼓励土地流转。通过土地适度集中,以“公司(能人)+”犊式,解放和激发妇女劳动力,向适合女性发展的项目集中。如发展养殖业、种植瓜果蔬菜、手工艺品或传统服饰加工等项目。

4.拓展“巾帼扶贫”行动,培养新型女农民。一是培养巾帼致富能人、示范带动脱贫。在农村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培养和扶持女种养大户、女性合作社创办人,建立巾帼示范基地。发挥“领雁人”致富、帮富、带富作用,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引领更多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二是职业培训常态化,技能助推脱贫。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带领贫困妇女宜绣则绣、宜织则织、宜编则编的妇女特色手工品,建立贫困妇女培训常态化机制,提高贫困妇女的技能水平。如家政服务、育婴师(月嫂)、民族手工业品编织等培训。三是“两癌”免费治疗、健康推动脱贫。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利用“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力争将贫困妇女“两癌”患者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免检免诊免治,以健康助推贫困妇女脱贫。四是用活扶贫贷款、创业发展脱贫。为解决贫困妇女创业的资金“瓶颈”,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等叠加效应,帮助有创业意愿贫困妇女实现“创业梦”,以普惠金融实现创业一人、脱贫一户、影响一村。

(二)构建社会参与的支持扶贫体系

脱贫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工程。除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外,也离不开社会参与。人多力量大。社会力量作为政府扶贫强有力帮手和补充,运用市场规律,调动社会各要素参与,宏扬正能量,运用灵活多样扶贫方式,形成立体式扶贫模式,实现共存、共赢、共享的扶贫体系,才能实现真正长效性脱贫。

1.发动社会力量,补充扶贫救助体系。利用组织专业性和个体灵活性,制定扶贫优惠政策和完善扶贫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扶贫。同时,鼓励各类慈善基金组织或机构设立专项扶贫救助基金,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式社会扶贫体系,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和保障合法权益,提供发展动力和服务保障。

2.发扬专业优势,提升妇女致富技能。利用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和个人在技术和金融等优势,积极为贫困妇女提供种植、养殖、手工艺等技术服务和金融方面支持。

3.发挥宣传优势,提高公众扶贫关注度。充分利用媒体功能,唤起公众对贫困妇女的关注。同时,发挥名人效应,以引导更多的有心人士参与到宏大的扶贫事业中,与贫困村接对子、与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总之,贫困妇女作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终将随着精准扶贫和社会发展而逐步消失。但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妇女自强自立,支持创业,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激发“半边天”可塑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力量。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