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来源:世纪桥 2018年11月02日 05:10

吴桂花

摘要:优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效果,亟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专题教学,突出重点,深入解析;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疑难热点问题,增强理论自信;以学生为本,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高校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等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5 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优化《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概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影响《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外部环境的因素、教学内容的因素、教学条件的因素等等。本文从教学内容因素进行剖析,思考教学内容的改革,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内容十分丰富,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深入讲解

目前,高校开设的《概论》课,教材2013年修订版,由原来的15章调整成12章,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逻辑性,但并没有改变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该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以及与时俱进继续创造的党的新理论成果,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我们在社会上面临的一切问题,该课程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果老师受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不敢做任何的调整,对每个理论问题的讲解都力求做到全面、完整、系统,结果只能是面面俱到、点到为止、平淡无味,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概论》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想全面深入地掌握该课程的所有内容,都有一定难度,这对于搞好教学无疑也是巨大的挑战。

(二)《概论》课教学内容存在重复

这里讲的教学内容重复,主要是指概论课教学内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虽然2013年修订版《概论》教材在这方面有改进,但是还是难以避免重复问题。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与2013年修订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上有重复。再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2013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中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章中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内容上的重复。虽然所讲授的知识诠释视阈不同,但是从内容方面看存在着重复。另外,高校的《概论》课与初中高中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重复。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这些重复,不分主次,那就会使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新鲜感,由此便会萌发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

(三)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对一些理论难以产生认同感

《概论》课的教材内容是从现当代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原则,是指导我们深化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的同时,又在现实生活中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收入差距问题、党内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使一些学生认为教材有些理论是脱离实际的,从而对此课程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对一些理论认同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的特性,学生认为实用性不强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如个人心理问题、个人发展问题、个人就业方向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往往把解决的期望寄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尤其《概论》课上。而《概论》课所提供的理论是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大学生在《概论》课中没找到解决那些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时,就会产生《概论》课是解决国家大事的理论,解决不了自身的实际问题,没有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对《概论》课教学内容认可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对《概论》课学习的兴趣,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的措施

邓小平曾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秉着“精、管用”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达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重点,深入解析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停留在教材的章节中的几个问题的一般介绍上,就会出现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授课老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的同时,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对《概论》课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抓住重点,形成专题。要把这一环节做好,《概论》课授课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原著,体会理论内在的精神实质,把握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之上,集体讨论,共同设计,形成若干个专题,然后根据每位老师的知识结构、科研方向,分别承担不同的专题,写教案,进行讲授。这种专题式教学,即克服了教材内容广泛,难以突出重点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专业优势。通过专题式教学,达到教师讲解精辟,学生掌握精华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疑难热点问题,增强理论自信

《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教学中只讲理论,回避现实中的疑难热点问题,这种理论说教是毫无实效性可言的。要突破这种状况,《概论》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面对“问题”,通过“问题—解析”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向大学生分析问题的产生缘由与发展动态,并进一步解释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内在关联,帮助大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增强理论自信,提高“概论”课的说服力和威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问题的讲述,如果只是向大学生讲解: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回避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如果,直面环境污染问题,用材料和数据告知大学生环境污染的真实程度、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还要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英国伦敦为例,阐释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性,与大学生一起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这样的疑难热点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问题、个人收入差距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问题等等,在教学中要直面这些疑难热点问题,有理有据地破解这些疑点问题,把具体的问题讲真,把模糊的问题讲准,把疑惑的问题讲明,让学生感到可信才能真信,感到该学才能真学,才能达到开设《概论》课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本,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概论》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例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阐释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及内涵,让学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然后让学生讨论:“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学生应该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身的发展?”。再如:讲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深刻阐释中国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取得巨大成就,什么时候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走弯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中国发展的思想路线。同时,实事求是对个人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结合视频《开讲啦》(转型从零开始,邓亚萍),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未来发展之路的选择,一定要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的素质、条件、爱好来选择。还有,在讲授“中国梦”时,即要讲清中国梦的由来、思想内涵、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梦想这个精神动力,更要讲清“中国梦,我的梦”,介绍中国青年偶像王力宏歌唱事业的成功与他儿时的梦想有直接关联,告知学生梦想是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同时要阐释个人梦与国家梦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中,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拉近了学生与《概论》课之间的距离,体会到《概论》课具有实用价值,感到有用而想学,想学而真学,从而提高了《概论》课的实效性。

(四)高校思政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

目前,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课程,一般是一个教研室承担一门课程教学,由单一课程的教研室独立完成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解决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积极主动开展各门课教师参加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协同备课,共同探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重复问题。

当然优化《概论》课教学效果,还要与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风建设等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建建,黄冰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    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黄石理工     学院学报,2009,(2).

[2]邵红侠,郭元阳.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J].教书育人.高   教论坛, 2012,(6).

[3]阮晓莺.专题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