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历史考察及启示意义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09月22日 01:43

鲁彩荣

[摘要]“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始终追寻和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提出过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时代要求、遵循客观规律的党建目标,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和回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历史方位;党建科学化

“建设什么样的党”是确立和坚持正确的建党目标的问题,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和党建主题,管方向、管目标、管任务、管长远,事关党建的原则、标准和内容。考察和回顾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个重大问题的判断和回答,总结并发展运用好宝贵经验,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一、毛泽东:“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毛泽东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结合中国实际,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定条件下,为什么要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怎样实现党的领导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的理论体系。其中,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目标定位,决定着怎样建设党和怎样实现党的领导的一系列问题。

(一)建设一个革命党,是完成中国革命两重任务的根本条件

毛泽东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样的呢?1939年10月,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他说,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客观条件也已大体具备,这样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1] 他强调,党的建设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面对革命时期十分复杂的斗争形势和任务,毛泽东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2]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1]因此,为了完成革命任务,这样一个革命的党,就是“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靠着这么一个革命的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政治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建设一个革命党,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面对“民族、民主”革命这个“非常光荣、非常艰巨”的两重任务,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积极地建设这样一个共产党,乃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1]围绕建设一个革命党,毛泽东提出了富有真知灼见的党建思想,并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来实践。那就是: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支部建在连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时刻不忘拒腐防变,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等等。实践充分证明,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党的历史使命的党建目标,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解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和领导制度、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

二、邓小平:“把执政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坚强核心”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根本任务实现了领导人民由建国立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实现了党的建设的伟大转折。邓小平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新时期党的建设实际状况,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3]换言之,我们不能再用革命的思维、革命的方式来解决建设的问题,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是邓小平在党的建设上优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执政党的历史定位出发加强党的建设,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从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出发构建新目标

早在1965年,邓小平就指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4]1980年2月,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5]的问题。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3]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这一目标强调了执政党的性质,即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性;强调了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即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强调了党的建设要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相联系,即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了执政党的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如此鲜明完整准确确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目标任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原则,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实现了党建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二)“七个关于”锻造有战斗力的坚强核心

为了建设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执政党,邓小平提出了丰富的党建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关于纠正长期‘左的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关于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关于实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关于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党的纪律性。”[6]七个“关于” 都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型,比较系统、具有内在逻辑的党建理论,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体现了这个时期党的建设的全面性、创新性、新的时代性。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扬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二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是端正党的组织路线,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四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党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五是注重从制度上建党,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使党和国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三、江泽民: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989年,江泽民带着邓小平“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政治交代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彼时,“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7]一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刚刚平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国际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丢掉执政地位,世界政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我们党带来深刻警醒;党的自身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江泽民对“建设什么样的党”作出了循序渐进的回答。

(一)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首先要对党有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江泽民指出:“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放松以至忽视党的建设,特别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7]为此,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把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更加坚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江泽民指出:“这样的先锋队,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群众的关系更加亲密,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7]这个目标适应当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

(二)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四大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客观上必须对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新的全面部署。着眼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江泽民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7]这一目标和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三)“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

江泽民围绕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在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这一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新的实践,系统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关于新的实践,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7]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使得党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党的建设必须做出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这“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最完整回答,也是我们党的性质的最完整表达,体现了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胡锦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此,“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8]为了完成这些庄严使命,胡锦涛提出了党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在“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更加遵循客观规律,更加注重问题导向。

(一)围绕“党执政后的根本建设”确立新目标

胡锦涛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社科变化,提出我们党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根本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从而,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是胡锦涛首次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回答。

(二)抓住党的建设主线实现“32字”的党建目标

党的十七大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牢牢抓住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10]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又进一步强调了这“32字”的党建目标,强调这是全党同志的共同任务,更是各级党委的硬任务。这一目标紧紧结合了本世纪前十年的国际国内形势,符合我们党的伟大任务,强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紧密配合,强调要始终贯穿改革创新精神、要始终体现先进性这个根本、要始终突出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要始终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个方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加体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性。

(三)“走在时代前列、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坚强的领导核心”

“科学建党”是胡锦涛党建思想最突出的特点。胡锦涛立足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指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11]围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思想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群关系、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全面的阐述。党的十八大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统领,对党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11]“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跨时代创造性的回答。

五、重大启示意义

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研判和回答,始终体现了四个带有规律性的特点,第一,始终围绕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使命和任务来进行。党的建设始终紧紧围绕和服务党所领导的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和展开,围绕党的建设目标加强,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二,始终注重探索和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既注重尊重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建设的特殊规律,既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又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探索和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科学制度,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取得成效。第三,始终注重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围绕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以良好的作风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第四,始终注重积极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建设不能脱离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始终关注“三情”的深刻变化,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适应时代、环境、任务等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自身结构、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确保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和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推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了更好地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探索、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和各项任务。全党要深刻学习领会、逐条贯彻落实。”[12]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破解“四风”难题、坚持“三严三实”从严管理干部、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破解腐败问题、坚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的有机统一……党的建设正呈现出并将继续呈现崭新的面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管党治党思想与边疆党建科学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B2013100)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