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古今同

来源:廉政瞭望 2018年09月14日 23:42

曾勋

為 留住青山绿水,近日四川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大气督查行动,对成都平原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为期3个月的驻点强化督查,并对川南、川东北地区开展机动式、点穴式巡查抽查。

青山绿水,今人重视,古人亦然。《国语》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某个夏天,鲁宣公不顾时令,到泗水的深潭中撒网捕鱼,想来是一次隆重的游乐活动。大夫里革见此,二话不说,上去割破他的鱼网,并将其扔到一边,说:“古人有训,不能砍伐新生的树枝,不能割取幼嫩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小鱼,捕兽时要留下幼兽,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这是为了使万物繁殖生长。现在正当鱼类孕育时,你下网捕捉,实在是太贪心了!”

宣公听罢,深感惭愧:“我有过错,里革便纠正我,不是很好吗?这副破网很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治理天下的方法,让主管官吏把它收藏好吧,这样我就永远不忘里革的规谏了。”旁边一名叫存的乐师说道:“与其保存这个网,还不如将里革安置在身边,这样就更不会忘记他的规谏了。

“里革断罟匡君”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人在治理社会时,讲究“天人合一”,仁及万物,助天孳育,这一思想对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颁布与措施,产生了积极作用。

古代的“环保部”称为“虞衡”,延续了近3000年。“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而“衡”是执行机构。虞衡职司的法律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惩罚法令。比如,《周礼·地官》中规定,庶民生前没有植树记录的,死后不许用椁,而且“凡窃木者,有刑罚”。

到明清时,虞衡的职能遭到削弱,只负责达官贵人居所、陵墓或祠庙等区域的管理,禁止人们在其周边樵牧,其他地方“凡山场、园林之利,听民取而薄征之”(《明史·职官志》)。

虞衡最为强势的时期当数唐宋。唐宋两代,古代中国物质与文化的发展达到顶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成为国策之一。

唐代在沿袭中国古代虞衡制度的基础上,拓展了虞衡官员的职责。据《旧唐书》载:“司虞大夫……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政府不仅对山林川泽、苑圃、打猎进行管理,还将城市绿化、名山秀水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当时的京兆、河南二都方圆三百公里内禁伐禁猎,远超先秦时期的管理范围。

唐代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禁令,都由最高统治者以诏令和赦令的形式颁布。唐太宗在《即位大赦诏》中提出:“惟辟奉天,三才于是育物”;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这种融合了君权与“天道”的诏、赦,权威性毋庸置疑,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宋代除了皇帝下诏令之外,还健全各种法规。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有权直接逮捕滥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嫌疑犯。地方官治理环境搞得好的,给予升官。

此外,宋人追求的“顺物之性”,摆脱了玄学范畴,已然进化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环保观。太宗下诏,禁止捕获珍禽异兽,更不能拿来进贡,“复幽闭于笼槛,违物类飞鸣之性,岂国君仁恕之心?”真宗颁诏禁捕山鹧鸪“以为玩好之资”,得罪了不少喜欢玩鸟的大叔。

要“顺物之性”,就须尊重生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古老智慧依旧熠熠生辉,当其与新时代的思想融合,必能迸发巨大的能量,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endprint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