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探微

来源:世纪桥 2018年10月29日 05:20

刘鸿瑛,管恩琦

摘要: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创者。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始终能够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实时地提出契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并极具现实意义的突破性理论及相关观点。其主要思想包括: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邓小平;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16-02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一重要论断阐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已逐步上升为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对其建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虽然历经波折和磨难,但终究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成功确立。邓小平理论中最具突破性和根本性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有益发展和推动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探究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逐渐形成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这种经济体制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却逐渐显露出其僵化的缺点,不仅不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越来越束缚其有利发展,逐渐趋向禁锢生产力发展的危害局面。

邓小平关注实际,针对这一问题及时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2](P.16-17)邓小平率先提出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关键。同时对于市场经济的本质邓小平也提出独创性的合理解释。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的客人时提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P.236)从邓小平的这些讲话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句话,但实际上内涵了这一独创性思想。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强调:“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民主管理,发展专业化和协作,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先进技术和中等技术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等等。”[3](P.246-247)邓小平把市场经济中国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后来,邓小平多次号召全党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他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很多场合作了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的独创性观点对于革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解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束缚有重要意义,是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口,为后来成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在中国的农村率先拉开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充分肯定,不仅使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的释放,也成功地带动农业及整个农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取得了显著进展。1984年,粮食增产达到4 070亿斤,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粮食大丰收,需要市场销售渠道,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城市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条块分割。经济管理还是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各种弊端不断凸显。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还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普遍认为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有的人甚至认为商品经济完全归属于资本主义范畴,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排斥、抑制甚至扼杀的态度,从而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4]《决定》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商品经济,明确指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可以加强社会经济活力,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邓小平提出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他所强调的是这种商品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主要区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毕竟是一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互协调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之上。邓小平所指的商品经济是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紧密相结合的。二者主要相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

随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他将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结合,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供了依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独创性见解对我国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突破了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结构;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使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改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增强了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至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受到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国内出现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国内有些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质疑,引发了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徘徊不前的国内经济局面,邓小平感到十分焦虑,1992年邓小平视察多个地区,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清晰地把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分离开,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所作的一系列讲话,其主要思想是: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具有制度属性。邓小平强调要把二者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注意利用计划经济手段的同时,注意把计划经济手段与市场经济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种思想是对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革新了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改变了把“计划”与“市场”盲目对立的错误观念,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为起点,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此次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的飞跃,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在此基础上,1996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纲要》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研究和深入探索,为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诞辰110 周年,就要牢记他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推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胡 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