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白求恩”夏爱克: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来源:党员文摘 2018年10月22日 14:10

王京雪+田朝晖

他整天穿着一双塑料凉鞋,骑着一辆破脚踏三轮车,怀揣一本英汉大辞典,哪里有病人就赶到那里。他把病人当亲人,拯救了无数生命,并为云南培训了1000多名基层医生。他就是来自德国的医生夏爱克。很多中国医护人员都不得不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医生,他是来自德国的白求恩!”

山里来了个洋医生

夏爱克本名叫沙夫施维尔特,德国巴符州人。他先后在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32岁时取得利物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全科医生和麻醉、急救医师资格。

“我和妻子都爱做慈善,2001年,我受聘于一家国际慈善机构,准备来云南帮山区贫困百姓解除病痛。在新加坡总部参加培训时,我的中文老师给我起了夏爱克这个名字,意思是:用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第一次来中国,夏爱克感到非常高兴。有关部门把他安排到条件较差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医院,在麻醉和急救科任医疗顾问,并为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周边乡村医生提供医疗技术培训。

夏爱克要求住在急救室的值班室里。“山区突发情况多,一旦有了急诊病人,我马上就能赶到”。有一次,县城利民巷有位老太太病危,却因小巷太窄太乱车辆进不去。就在大家焦急万分时,夏爱克背着急救箱,骑上医院那辆破人力三轮车赶了过去,他用三轮车将老太太拉到了医院。

从那以后,那辆破人力三轮车就成了夏爱克的“专车”,他的“标配”还有一双塑料凉鞋和一本英汉大辞典。

刚开始时,当地人并不认可这位洋医生,甚至有点排斥:“像当年担心洋人的腿不会打弯一样,担心他们不会看病。”有一次,县城一个小男孩落入河中溺水,夏爱克正好赶来。他来不及换衣服,就跑过去抢救,先是做人工呼吸,然后给孩子插管。夏爱克身高1.85米,孩子却只有五六岁,他就跪在大街上救人。孩子家長不信任他,甚至动手撕扯他、赶他,但夏爱克毫不理会,直到把孩子救活。

事后,有人担心地问:“家长不让你救,假如孩子没救活过来怎么办?”夏爱克说:“家长不懂,他们反对很正常。但我懂,如果因为他们反对而不抓住那宝贵的几分钟抢救孩子,那我就不正常了。”

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个老外不仅医术高,会治病,还特别认真负责。

他的心中只有患者

有一次,夏爱克听说虎跃山里有个瘫痪的独居老人病了,却因贫穷和交通不便,只能躺在家里等死。夏爱克打听清楚老人家所在的山村后,马上骑着那辆破三轮车赶了过去。可是,三轮车没骑多远就没法骑了,因为已经没有路了。他只好把车存在路边一个农户家,然后步行上山,但很快步行也行不通了,因为那条路就吊在山崖上。夏爱克后来回忆:“那时我刚来云南,还有些恐高,不敢走,只好花钱雇了一个当地小伙扶着我一路前行。”

来到目的地后,夏爱克发现,由于无人照顾,独居瘫痪老人的家臭气熏天,苍蝇横飞,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夏爱克不在意这些,在老人家里坐诊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把病情全部搞清楚才离开。

有人问他:“那样的地方,难道你就不怕脏?”

夏爱克说:“我当然也嫌脏,但我是医生,医生的眼里只有病人。”

几天后,夏爱克自己花钱让人把老人抬到医院。40天后,老人的病基本治好,夏爱克又雇人把他送回去。

熟悉夏爱克的人都知道,他的兜里永远有两件“宝贝”:一次性筷子和气球。当地医院医疗条件不太好,有些病人的导尿袋往往被压在身下造成不适。他每次见了,都会拿出筷子插在床边,把导尿袋吊在床下。气球则是为小朋友准备的,碰见小病人,他就吹个气球送给孩子。有时他还会跟孩子扮鬼脸、夸张地调侃自己的大鼻子。

夏爱克对病人的关爱细致到一种极致,也深刻到一种极致。但对一些无聊的浪费时间的行为,他却显得冷酷无情。

有一次,夏爱克特意请来两位博士志愿者,三人一起给全县基层医护人员做培训。结果一名领导不请自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话,讲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夏爱克急了,就写了张字条放在领导面前:“您好,我们把这么多医护人员组织起来,是搞业务培训的,不是来听你演讲的,请你快点结束好吗?”

时间一长,患者们都亲切地称这位大鼻子老外为“夏医生”,或干脆喊他“老夏”。无论喊他什么,夏爱克总是很开心。当然也有例外——有一次,一个新生儿早产,哭了几声就没了动静。夏爱克连忙组织抢救,但婴儿的父母出于种种考虑忽然提出要放弃。夏爱克反复做婴儿父母的工作,但最终,婴儿父母还是决定放弃。

那天,夏爱克是抹着眼泪离开医院的。“我在中国15年,只哭过两次:一次是慈善组织认为我的孩子跟着我受了大罪,应该送到外地去读书。我把他们送到泰国曼谷后,孤身回云南,心里难受。再一次就是这件事。”

这才是医生的本色

很多人都对夏爱克的行为感到无法理解:他吃的、喝的、用的,都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比如一双塑料凉鞋,他每天不离脚,最少穿一两年,直到塑料老化、断裂。

“作为医生,我每天可以看100个病人。但如果把知识传授给100个医生,效应就是100倍。”

只要有空,夏爱克就骑着那辆破三轮车,千方百计给县医院和周边乡村的医生提供医疗技术指导和培训。他还拉着自己的同事和妻子为医院和当地中小学上英文课、培训英语教师。有些偏远乡镇往返一次需要几个小时,他全部靠步行。

有一次,夏爱克在山里巡察时,意外遇到一个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患者,因来不及送医院,他只好就地给患者做手术。由于条件所限,麻醉、主刀、护理等全是他一人负责。手术做完后,他已经累瘫了。纯朴的山民被老夏的精神感动,提出要用滑竿抬他下山,但老夏有气无力地直摆手。看着他摇摇晃晃离开的背影,患者家属忍不住哭了。

夏爱克的同事这样说:“其实,老夏也是个普通人,很多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做到这些的。绝不是只要有一点爱心就能达到这个境界。”

这么多年过去,在老夏的带动下,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也都爱上了做慈善,一家人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贫,但精神上非常富有:“我在中国收获了更多情义。无论逢年过节,还是有人结婚、盖房子,当地的朋友都会来邀请我,因为他们把我当成了亲人,我也把云南当成了第二故乡。”endprint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